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乃 - 教育百科
ˇ
教育部國語小字典
注音:
解釋:
  1. ㄉㄧˋㄦˋㄖㄣˊㄔㄥㄔㄥㄉㄞˋㄘˊㄒㄧㄤㄉㄤㄩˊㄋㄧˇ」、「ㄋㄧˇ˙ㄉㄜ」。ㄖㄨˊ:「ㄋㄞˇㄈㄨˋ」、「ㄋㄞˇㄨㄥ」。
  2. ㄨㄟˊㄕˋㄖㄨˊ:「ㄓㄨˋㄖㄣˊㄋㄞˇㄎㄨㄞˋㄌㄜˋㄅㄣˇ。」
  3. ㄘㄞˊㄩˊㄕˋㄖㄢˊㄏㄡˋㄖㄨˊ:「ㄕˋㄔㄥˊㄋㄞˇㄏㄨㄟˊ」、「ㄕˊㄑㄩㄥˊㄐㄧㄝˊㄋㄞˇㄒㄧㄢˋ」。
  4. ㄐㄧㄥˋㄖㄢˊㄖㄨˊ:「ㄕˋㄔㄨㄧˋㄌㄧㄠˋㄋㄞˇㄓˋㄩˊㄘˇ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乃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nǎi
解釋:
  1. 你、你的。
    【例】乃母、乃兄
  2. 是。
    【例】失敗乃成功之母。
  3. 然後、於是。
    【例】昨天的演講會因場地使用時間已到,乃匆匆結束。
  4. 竟然、居然。
    【例】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。(晉.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)
  5. 才、始。
    【例】時窮節乃見,一一垂丹青。(宋.文天祥〈正氣歌〉)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乃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nǎi
解釋:
[代]
1.你、你的。如:「乃母」、「乃兄」。宋.陸游〈示兒〉詩:「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。」
2.他、他的。《周禮.天官.小宰》:「各脩乃職。」
[動]
是。如: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。」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呂公女乃呂后也,生孝惠帝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二三回:「眾上戶道:『真乃英雄好漢!』」
[連]
1.然後、於是。《史記.卷七七.魏公子傳》:「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,乃謝客就車。」
2.卻。《漢書.卷三五.吳王劉濞傳》:「不改過自新,乃益驕恣。」
3.而。《荀子.正論》:「然則鬥與不鬥邪,亡於辱之與不辱也,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。」
4.若、如果。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乃所願,則學孔子也。」
[副]
1.竟、居然。《列子.湯問》:「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?」《史記.卷一○二.張釋之傳》:「而廷尉乃當之罰金!」
2.才、始。《禮記.月令》:「是月也,日夜分,雷乃發聲。」《文選.楊惲.報孫會宗書》:「於今乃睹子之志矣。」
[助]
語助詞。用於發語或轉折。《書經.大禹謨》:「帝德廣運,乃聖乃神,乃武乃文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乃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